会员申请

霸拓资讯infomation

首页 > 霸拓资讯

马向东:调律软件 TuneLab Pro 实战攻略 190526

2019-05-26

霸拓2011年会文选

调律软件TuneLab Pro 实战攻略

文/马向东(齐齐哈尔市幼儿师范学校)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学术的基本态度。作为学术平台,霸拓推送(并不代表认同)能引发思索的文章。

 

一、用TuneLab Pro软件调律的几点考虑

 

1.弥补两端极限音区其“物理听觉”(听拍及拍速比较)的失聪;

2.摆脱单弦假拍参与给听辨拍速比较定位带来的烦恼;

3.相对可克服嘈杂吵闹环境给听觉监测调律带来的不利与烦心;

4.在可视的条件下,随某音某弦在一定范围内高低飘忽不定现象的发现,可跟踪界面反映做出视觉位置角度的折衷定位,相对避免了听觉监视定位抓取时间段儿早晚的差异(对多个此般表现的音来说)而关系到定位点上的差异。

5.测算得到与该琴型相对较为对号的“音准曲线”并予以实施,在相对提高琴整体音效(谐振与共鸣)的同时,还能在“存盘”、“再用”之前提下,保持该琴每次调律结果的相对一致;

6.对于原偏差较大的琴,利用软件所提供的“过拉模式”功能,无需更多遍的调律就可达到比听觉初调要低得多的误差率、高得多的稳定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功效。

 

总之,TuneLab Pro与其它硬件专业仪器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可随机测得每台琴“音准曲线”和“过拉模式”这两大优势功能,而多数热衷用它的从业人员最为看好的,就是它的“过拉模式”。那么用它来调律的主要出发点就在于:可在不经意间(尤其是面对已影响到听觉调律工作情绪的“垃圾弦”表现之琴),在实现并保持良好音准及稳定的前提下,能求得相对的省工、省时和省心。

 

二、 为什么要“过拉”?为何要有“过拉模式”?

   

这里所说的“过拉”也好,“过拉模式”也罢,并非是指调动弦张力时将音高拉过“准点”多少那预设的“过拉幅”举动。而是指为应对原偏差较大的琴(音或、音区)、以一定的“预提量”和“预放量”调至非标准高度的实施方式与过程。

 

就弦的粗细、长短、排列均已固定下来的钢琴而言,其音高主要是由琴弦张力的大小来决定的。除张紧的琴弦本身有个张力与时间同时作用下的延伸特性和弦张力突变后的弹性变形因素外,决定弦张力变化后音高稳定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又一条件因素则集中反映在支撑弦列的弦马与音板的拱度及其变化上。

 

实践告诉我们,多数原普遍偏低于标准高度的琴(为不经常调整的琴、或经常调整的琴经在相对潮湿季节里调的又跨到相对干燥季节时的表现),在按标准高度调完一遍后会发现,其普遍高度还可能是低于标准的。这主要是因调动增加了的弦张力,使得原弦码与音板所受到的压力也同时增大、迫使拱度回沉、弦支点降低、弦张力又不足达标的表现;少数普遍偏高于标准高度的琴(为新出厂不久的琴、或经常调整的琴经在相对干燥季节里调的又跨到相对潮湿季节时的表现),在按标准高度调完一遍后会发现,其普遍高度还可能是高于标准的。这主要是因调动减小了的弦张力、使得原弦码与音板所受到的压力也同时减小、无形中为弦码音板的拱起又创造空间和余地、弦支点的升高、弦张力就又显过于标准的缘故。

 

那么,对于原音高偏差较大的琴(通常是指各音正负误差与对应曲线各点坐标相比超过5~10音分左右的;或起码以音叉比对琴上A3或A4其拍音在每秒2~3拍以上、跨区域的八度听起来拍音明显的)只调一遍律,就想达到调后的准确与稳定,从结构应力变化特性上讲是根本行不通的。因此,初调(粗调)的“过拉”则显得尤为必要。自然,作为电脑自动测算提示定位的“过拉”监测模式(过拉模式),就成为应对现实的一种不可或缺之功能设计在专业调律软件之中了。

 

三、听、视觉下两种“过拉”的区别与效果的比较

 

对于听觉监测调律来说,“过拉”则体现在常被业界称为“粗调”或“初调”的第一遍调律上,通常是根据原琴各音区普遍偏低或偏高的多少、其基准音就先定高或定低多少、并在中音区分律后向外做八度扩展延伸时再将八度相应做“宽出”或“窄进”多少的处理,来应对弦张力变化时弦本身弹性变形(伸缩)所带来的后续音高变化,应对弦张力变化时弦码音板所受压力变化导致其拱度变化的后续音高变化。以预先打出原偏低的“预提量”或原偏高的“预放量”的对策,来为细调(精调)前音高尽可能接近预期标准高度奠定良好的基础,以获取再行细调(精调)后的准与稳。

 

然而,在听觉监测调律的过程中,对“预提量”或“预放量”的把握与实施,都是凭借调律师对弦列及其张力变化特性的了解、不同音区弦之拉伸变化特点及不同程度的偏差调动后对所处位置区域弦马音板加压或减压后沉拱度常常显现出的变化量(即实践经验)以“听觉估定”来完成的。这个“估定”严格地来讲,也属一个较为宽泛且笼统的考虑与对策的实施,还无法做到原琴邻音误差不等情况下的相对具体、相对精确的有效应对。调后其某音、某几个音或某音区的音高表现还是“事与愿违”的时候多,总是达不到理想的、细调前多数音距应有曲线坐标较为接近即大多数音的误差率在正负2~3音分左右的境地(就此,只有调律者自己心中最有数,细调时扳手还需要动的幅度则可以说明)。尤其是在经验不足与对策失利的情况下,更不能为后一遍细调(精调)打下良好的基础,使细调后准与稳的表现还是欠佳。所以说听觉过拉初调的奏效率和误差率都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也存在着不同操手经验与对策下的个体差异。

 

而软件的“过拉模式”,是在要求遵循自A0左起向右依次半音上行到C8的调音次序前提下,逐个按每音基准弦第一次被弹响所读取到的原始偏差值、该音所在弦列音板上的具体位置、弦张力变化下弦的弹性变形(伸缩)量、弦码音板的拱度变化量,经系统计算得出“预提量”和“预放量”后提示出定位“标尺线”的一种视觉监测模式。

 

在通常情况下,调律者只需将每音每弦调动时那界面显示的波峰对准定位于系统所示的“标尺红线”即可,同时可参顾界面键名下那灰条儿的聚拢程度,最后以追求界面波峰显示区右上角那“跟踪偏差音分显示”的0.0cent来完成基准弦的定位。再结合及时逐个或逐区内同音弦组的听觉监视的“调纯”,使弦张力自左向右尽快依次加上来、弦码与音板的受压也自左向右依次“擀”上去,使其“过拉模式”这功能的优势得以更有效的实施与发挥。为克服和减小音区内邻音修正原偏差后对该音区已调音所至高度及稳定的影响,TuneLab “过拉”之“预提量”或“预放量” 的测算,除据读取到的原始偏差值、还将前一音“预提量”或“预放量”作为另一基础参量来综合计算设定的。相比之下,与传统听觉调律那先中间基准组再向两方八度扩展的方式,在可量化、可操作性与合理性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即“过拉模式”,在免去传统听觉分律及扩展那繁琐程序的同时,以相对的“测算量化”弥补了听觉初调时为了“过拉”或“低放”那基准音究竟设置多高、技术水平下基准组分律结果失点的差异,八度向外扩展延伸时对偏差程度不等众多的八度纯要“宽出”和“窄进”的多少等一系列人为因素下的偶然性及人之经验与对策下存在个体差异的缺陷。

 

经多次试用比较,无论是“过拉”还是“低放”,在原琴偏差距对应曲线坐标在 ±20cent 以内的情况下,用系统默认为25%的“过幅值”进行初调完毕后,除C6 以上的一个八度外,其它音区各音,只要每调一弦的定位均在 ± 0.3 cent范围之内、扳手掌控及定位手法下的稳定性也没大问题,再用通常模式检测之结果为:绝大多数的音均在对应曲线坐标的 ± 2cent 范围之内(此结果是以‘估计量’的听觉监测初调很难达到的)。试想,以这个偏差的基础再次对琴进行精调(细调),最后结果该会怎样?! 

 

当然,此“过拉模式”并非超能,也并非对所有无论偏低或偏高多少的琴都能奏效。即便针对现实整琴或分区偏差不等之现象的存在,软件提供了个“默认过幅值”的改设与随机变更的功能,除人为根据整琴普遍偏差的大小选定是否进入“过拉模式”外,可人为根据哪个音区偏差幅度加大的突显来设定“过拉模式”功效开始起作用的起始音;还可人为根据某区域与前一区域比偏差变化较大但偏差幅度相对均匀来相应改设系统的“过幅值”(特殊偏低过多的情况下,G5G6 区域,此值可视情从25%增至~40%;而通常偏低不多的情况下对C7C8区域,此值还可能视情从25%减至14%);随机按动功能键加减“过幅值”的百分比;但调动与设定的可奏效范围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四、在原普遍偏差± 20音分以上琴所用对策的尝试

 

在为用户进行调律服务的过程中,不乏遇到一些偏低过多、其原始音高偏差的各音已低于该琴音准曲线对应各点坐标 - 20cent以下的琴(在北方夏冬两季湿度反差较大的地区,常出在新琴首次调律之后跨季或近一年以上未调和非新琴两年以上未调的琴上)。对于这类琴,只用一遍TuneLab Pro系统默认“过幅值”的“过拉”、再加上一遍细调(精调),恐怕总体高度与良好的音准也难于实现(用TuneLab Pro监测、检测实践过一段时间察觉到,由于琴弦张力变化后的弹性变形及弦码音板承受压力改变后的音高“回落”特性,细调一遍律前的各音原偏差若不在与该琴音准曲线坐标± 2~3cent之内,是不会收到良好效果的。若只用系统默认的“过幅值”进行过拉并想取得较好的效果,则要求各音区平均偏差以不超过对应曲线坐标 ± 15cent为宜)。或许这等琴的键盘机械也已存在了些异常状况,即便用户未提出整理也不可能加付您整理的费用,但调律时手指触到琴键及机械反应的不适也会影响到人的情绪,不得不做一些至关起码手感项目的“排除”又势必要占用一定的时间。所以,若再对此琴多加一遍“过拉”初调,则显得有些得不偿失。那么,对这等该两小时左右完成的、加必要“排除”性整理工作在内的、仍然是计划内两遍律的活儿,还想实现良好的音高音准并使其得到尽可能保持的效果,就逼迫我们不得不在“过拉”这遍初调上做文章了。

 

在人为改设系统“过幅值”具体实施经验还不是很有把握的现阶段(也包含实际偏差已超出系统能及测算范围之因素),尝试以“人为超过拉”的方式对付偏低过多的琴,也算是一种既经济又实惠(主要是指耗费时间上的、当然包括省去按不同音区改设系统“过幅值”操作的时间)的“不得不”之举了。

 

人为超过拉,是在TuneLab Pro的“过拉模式”下,依据界面键名右侧预测值显示区所显示的(PC版为Pulling from## cents ,PPC版为 …was ?)偏低过多(指-20cent~-40cent甚至更多)值的多少,结合测调音所在音区位置(即所在区域由于弦张力提高弦码音板所受压力增大后回沉幅度的大小)的所需“预提量”,人为的以界面上“波峰”摆动的视觉距离尺度随机将偏低弦之“波峰”停在“标尺红线”以右某位置(或见跟踪偏差音分显示的 + 多少音分处)定位的处理方式。

 

在北方干燥气候地区间隔一两年未调的UP,发现原始偏低(前次调律高度达标且关系准确的)在各音区的表现具有着相对的普遍规律,并以下面的呈现方式为多见:

 

各音区原始偏低大体幅值例:

  组 1

  组 2

  组 3

  组 4

组 5

组 6

  组 7

   -15

-10   -15

-20   -10

[-10]  -15

-20   -25

-30   -35

-30   -15

即:若中音区C3~C4之间原始偏低在 -10cent左右时,C5左右通常就要偏低 – 20cent以上、C6~C7就要超低至 -30cent甚至更多。

 

从上例不难看出:音高回落最大的地方就是在C6~C7的范围及其左右;其次就是刚进入高音区即铁骨筋肋右侧的几个音;再其次该属中音区的右侧(铁骨筋肋左侧)的几个音;再再其次属低音区右侧的几个音和极高音区的四五个音。

 

根据UP不同音区音高回落的这一特性,经多次对不同音区及不同原始偏低值进行“人为超过拉”不同幅度的尝试,得出以下具体且相对奏效的应对处理:

 

1.除低音区右侧的四五个音其读值在 -20~-25cent范围,需将波峰停在“红线标尺”以右(红线与右侧绿线距离)的1/5处(相当于再高2cent)之外,其它C5以下的音区在偏低不超过-20cent时(乃至低音区低得不超-25cent时),可不做“人为超过拉”。

 

2.在C5以上的中音区右段:若读值已接近-20cent,则要适当再提高将波峰停在红线以右(红线与右侧绿线距离)的1/5处(相当于再高2cent)。若已低至-20~-30cent之间,则应再度提高“预提量”顺增停在红线以右(红线与右侧绿线距离)的1/2处(相当于再高出5cent);中音区最右侧两三个音要增至停到挨近右侧绿线的“后1/5”处(相当于再高出7~8cent音分)。

 

3.刚进入高音区:若读值已过-25cent并接近-30cent时,视情应将波峰停在右侧的绿线上(相当于高出10cent)。若偏低得超过-30cent,视情可将波峰停在右侧绿线以右的相应位置处(相当于再高10ccent以上)。

 

4.在C6~C7的高音区段儿:若读值已过-30cent或接近-40cent时,则应将波峰停在右侧绿线以右(相当红线与右侧绿线距离的)的2/5或1/2处(相当于再高12~15cent)。若偏低得甚多已接近-50~-60cent,将波峰停在右绿线以右、在一相近于原红线到右绿线的距离的位置(相当于再高15~20cent)。

 

5.至C7以上,原偏低值即便较左侧邻音相同,其“预提量”要逐步有所收敛,特别是最高四五个音要更加收敛,视情以不越过红绿线的中间位置(即相当高出5cent位置)为宜(在此区原偏低不超 – 60cent时,以波峰停在右绿线为上限)。因为此音区音高的回落并不是很大,一旦超高过了头儿,想再落下来很难。即便在细调时此处是下来定位于波峰对准了红线,但过后再测时会发现波峰还是有偏离,甚至还会给C7左右的邻近音带来“弦码压力被迫转移”迫使其变高之不良的影响。

 

五、“过拉模式”操作的注意要点:

 

1.第一次弹响欲调弦的力度不要过大(且不要马上动扳子),不要让界面上那“拾音音量指示”呈红色反应(以仅呈现绿色为宜)。因多数弦强振动时音头的波峰都有偏高迹象,中段儿要回落到实际位置值。若强击,系统会将音头的“偏高”值记录下并据此做“标尺”定位测算的依据,并不符合该音的真实原偏差。 当“预测值显示”(PC版为:pulling from## cent;、PPC版为:...was?)出现数值后再拉动扳手后(您再怎么重击,只要音位不变及原偏差不大于 ± 50cent),那“预测值显示”也不会变的,这样系统测算得“标尺”及定位才与琴的具体情况相符,“过拉”后的每一个音才有可能与曲线对应各点坐标所差无几。 

 

2.当原偏差已超过50cent时(通常是偏低),一定要预先插好止音塞及欲调轴上的扳手、用手动方式将“界面键名”调到与琴键对号、然后弹响该键并注意观察那“预测值显示”处,当出现负数值(通常是低于 -50cent甚至更多)时,立即转动扳手将弦拉高不得怠慢。否则当界面上的“键名”自动降下半音时您才启动扳手就来不及了、既做无用功又破坏了弦之原始偏差,而再次将“音名”与“琴键”对号弹响后,测出的偏差又是已经“动”过了的、非先前琴的原始偏差了。

 

3.做“人为超过拉”时,对键邻近、音偏低值却不相近的“过幅”的处理,要想到这几个音下的弦码音板是一个整体,前面音位压沉下多少势必要影响到后一个或几个邻近即便原来不是很低那音的回落(有关这一点,在用普通过拉模式时,可通过细致观察从实际界面( PC版为Pulling from## cents ,PPC版为 …was ?)值的变化、界面右上方Over-pull=?.??系统过拉幅值的具体处理中发现。例如:在C5以上的音区,E5低了-25cent,“超过拉”要让波峰停到红线以右,而F5却只低了-15cent,这时就不能简单的按偏低比例理解为可以将F5停至红线,也必须越过红线、只是停位比E5的停位相对过“准点”少一点儿而已。

 

4.无论是用普通的“过拉模式”和“人为超过拉”方式进行初调,过拉每音的基准弦其扳手上的“设拉幅”一定要充分,一定要将波峰牵至超过所要求的定位点以右约5~10cent位置时再回扳,并结合尽可能重的重击键来做初调基准弦的定位。因“过拉模式”下系统测算每根基准弦的原偏差量及到界面值的显示(红线标尺定位)反应就已耗去一定的时间了,初调还力求要快,手上再勉强拉到定位点,可是松手后就见低了,再重来,速度与效率就更受影响了。

 

5.“过拉”或“人为超过拉”后,细调前的前提标准每个音与对应曲线各点坐标相比,稍高+ 2~+ 3cent时最为理想(C6以上偶有至 + 5cent左右的也无妨)。在此基础上实施细调并以非持扳之手指足够强的“重击键”,将基准弦“击回”到波峰对正红线(跟踪音分偏差值为追求的0.0cent)。加上在用PPC考虑省电只按分区先调基准弦时,可免去扳手的换来插去(尤其是中高音以上音区极为奏效,只是遇重击后音高不动或动过了头儿的,才换插扳手予以辅之),节省时间、提高功效。至于回头来调同度的另弦嘛,其实在重击基准弦时也同时受到了“重创”,听调同度时应相应减小击键的力度(这一点可以在中高音区在TuneLab Pro的监视下,多试试不同击键力度,看用多大的击键力度能使音高掉下或相对不动而获得有益的经验),多以手上小幅度的“震串”手法来“达纯”定位(不得再次以匀慢速大幅度的推拉过头儿),使调后同音弦组的“花音率”也得到降低。

 

弦列张力变化的特性告诉我们,只有重视初调、重视过拉、追求过拉初调时定位尽可能的准、过拉初调后误差尽可能的小,才会达到细调后尽可能的既准又稳。而应用软件的“过拉模式”的耗时往往要相对大于以往对“初调”认识还不到位时的传统听觉的“粗调”,这与系统测算反应需要耽误一定的时间有关,二是与尝试过软件调律后对最终结果的审视认定及总结反思所得到的认识有关。相反,软件“过拉模式”后的再一遍“细调”,其耗时要远远小于传统听觉调律的那遍“精调”,那是因为有好多的音已够准,可以不再动扳修正的缘故。

 

六、Tunelab Pro初级使用操作提纲

 

(一)下载:

1.自官方网站;(下载正版的试用版)

2.到相关论坛或相关QQ交流群的‘共享’内下载4.0 PC用、PPC用及“苹果4用的对应破解版本;

(二)安装:

PC机用版安装:直接运行setup , 用机主名字(英文)在“算号器”上申领注册号,启动Tunelab,点击菜单栏的Help项、在下拉菜单中点“Enter License Infomation”后出现的对话框的上面填上名称、下面输入所得的注册号,点OK

PCC W.M机用版安装:需要以数据线将PPC与装有“同步器”软件的PC机进行连接,先在PC机上点击“安装”程序,最后据提示在PPC上完成安装操作。

(三)使用操作:

1.监测界面介绍、调律文件的建立、打开、保存、程序的关闭与退出。

2.系统标准音A4的校准。

3.测弦之不谐和度,获得音准曲线及曲线调整。

4.初调“过拉模式”的设定与解除、过拉幅度的变更设定与随机变更。

5.视窗监测范围的设置与应用。

6.A4非标准的设定(即如何调设标准音为441、442、443...... Hz)。

 

七、TunLab Pro基本功能及初级使用注意事项:

 

1.您的软件安装在PC机或PPC机上后,进行过标准音的校准吗?

 

2.启动软件后,在您新建调律文件或是打开原有文件之前,您进到“曲线视图”界面查看过两侧“曲线调整钮”的八度谐音比显示吗?系统默认值为:左侧6:3、右侧4:1;因为上一次使用为调整曲线,此比例关系有可能被调动过,若还没恢复到默认状态,您新测得的曲线有可能不理想甚至与该琴不对号。

 

3.在测弦的不谐和度之前,您知道当前您系统默认要测几个音和位置以及MIC接收各音对应的是第几(倍频)谐音吗?因为这些值的默认设置都是可以针对具体情况来进行适当改动的(甚至有时会出现莫名其妙的完全是1的基频改设),改动后的设置对其它琴可能不适合、得出的曲线会不对号、可信度会不高。

 

4.经过以上的几个环节的确认后,这时您才可以去测弦的不谐和度。相关的同音弦组用皮、呢止音塞止音做好了吗?弹测的两或三遍单音的力度是有意识的不同吗?两或三次所按储存的按钮是有区别的您知道吗?当所测默认末音完成后系统会自动跳至“曲线视图界面,您细致观察过曲线的状态吗?“左沉右扬”的两端点坐标是多少?您觉得其与您面前这琴型与质量(尤其是缠弦的质量)通常应该有的曲线表现“对号”吗?可信度如何?在不理想时您试图怎样去调整该曲线?加减弹测音、改变曲线界面左右侧八度谐音比关系,还是进入编辑状态改变“失谐度参数”,还是决定重测?

 

5.测过曲线并经过理性审视认定后,该是进入到监测调律的实际操作了。在这之前,您考虑或是普遍测试过整琴的原始偏差及幅度的大小吗?跟您这样说吧,原琴各音距所得曲线对应坐标值相差超出5cent的,别想着一次调律后再测是够准的,即没有哪个音(弦)会稳停在先前您调时所定位的位置上,原来低的可能还会低、原来高的也可能还会高。这就涉及到初调(粗调,不该是字面意义上的“粗”哟),且考虑用系统提供的“过拉模式”、并根据某音区或某弦具体偏差幅度的表现有针对性的调整 “过拉幅值”的重新设置或随机调节的问题了。

 

6.最关键的一点是,开始实施调律监测前,您检查或知道您系统此时界面的“监测范围”是多少吗?拿系统所提供的几种模式± 260、± 130、± 50cents来讲,哪个监测精度更高、波峰动态的可视范围更大(而不是左右可监视偏差幅度的大小)、所调效果更精准呢?

 

7.您若是用“过拉模式”在进行初调,除根据某音区或某弦具体偏差幅度的表现有针对性的调整“过拉幅值”的重新设置或随机调节外,您是在弹响后待系统测出偏离并显示出数值后才动扳子的吗?您是否考虑过对原过低或过高的弦,扳手上“设过拉幅”的“矫枉过正”处理吗?尤其是中高音区,三根弦上段儿无效弦长不同,其扳手上做过“设过拉幅”的区别对待吗?若您弹响就动扳、手上没有“设过拉幅”后的回板加上重击鍵的环节,包括所“设过拉幅”的“区别对待”,就别指望着过会儿那弦的波峰还能对准红线,也别指望初调后各音与曲线对应坐标离得更近,也就别指望再次细调后的稳定和准确喽。

 

8.您若是开始细调了,细致观察过每根弦波峰错位于红线的距离吗?估计有几音分或是零点几音分(若是您用4.0版本的,就不用您估计了)?是否还需要再次初调(但不一定要用“过拉模式”)?细调后,您是否过会儿再用系统检测呢?在听觉发现某同音弦组不纯时,您能确认是哪根弦出了问题及如何“补同度”吗?再有,您细听过中低音区过渡处及向下方的N个八度是否有拍吗?若有,则说明这毕竟属美化了的测算曲线与琴实际听觉表象间存在着差异,若想进一步解决,就要涉及到测弦不谐和度前的测音个数与位置的变更设置、系统拾取倍音(第几谐音)的变更设置,或是对于小规格的琴一定要用“小琴模式”测弦的问题,就须改过后再重测重调了(可暂将“测算曲线与琴实际听觉表象间存在的差异”叫为“曲线不准”或“不对号”,将所得曲线“左沉右扬”幅度过小或过大称其为“曲线可信度不高”)。当然,您若有相当好的听觉调律基础,也可不必再回头重新改设及测弦失谐度来重获曲线,直接以听觉自基准组向下依次按八度做半音下行的听纯修正即可(但要知道一个现象,那就是听觉调律向下做八度扩展习惯听用的谐音比为2︰1、4︰2、4︰1、8︰2,而软件默认向下的八度谐音比是6︰3)。

 

以上这些,都是初接触者如何能正确使用此软件需要注意的问题,而且关系到用此软件进行“视觉调律”之效果及所具说服力的问题。不要简单的将它理解成就是一个“音准仪”,甚至只当做一个“电子校音器”来用。其实,这软件在照顾到应用群体更为广泛的同时,也为专业人员应对某些特殊需求,设立了好多人为参预功能(除人为改设系统相关默认值以外的:历史律法的应用、反调律模式及考虑评价模式等等)。总之,能用它、会用它并不难,但用对它且用好它可不是那么容易,这就要看使用者对传统调律理论的认知多少、传统听觉调律技术掌握的程度与经验的多少,有否针对具体表象或为达到某种特殊要求而对这并非只能“傻瓜”来用的软件程序进行“人为干预”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