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申请

霸拓资讯infomation

首页 > 霸拓资讯

朱贤杰:天生的乐评家——哈罗德·勋伯格4-2 210906

2021-09-05

天生的乐评家——哈罗德·勋伯格4-2

文/朱贤杰(著名钢琴家、艺术评论家 霸拓艺术家顾问)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学术的基本态度。作为学术平台,霸拓推送(并不代表认同)能引发思索的文章。

 

 

毕业后他在一个杂志社找到了第一份工作,《美国音乐爱好者》(The American Music Lover)是一份评论录音的月刊,后来改名为《美国唱片指南》,杂志社一共两个人,社长和勋伯格。“我是助理编辑、唱片评论家、撰稿人、打字员、校对员、编排和扫地工,每天我都干得很来劲。”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美国只有两家唱片公司:胜利(Victor)和哥伦比亚,每月出版大量的快转唱片,演录者均是一时名家——富特文格勒、吉塞金、施纳贝尔和海菲兹等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勋伯格应征入伍,并成为第一位进入巴黎的美军中尉。1946年他为《音乐通讯》作乐评员,后来转入《纽约太阳报》。他晚上去音乐厅,白天则义务为市政府跑新闻。1950年他成为《纽约时报》的唱片编辑,1955年升为资深乐评家。上任后他作的第一项改革就是禁止乐评家与演奏家、作曲家和指挥家之间的私人交易。他写道:“在《哈罗德论坛报》我见了太多的例子,那里的乐评家本身又是作曲家,他们不知羞耻地利用职权使自己的作品上演。”在1967年的一次访谈中他说:“我不相信,如果一位乐评家个人对一位音乐家有好感,他还可以保持公正。如果有人说你是一位音乐家的朋友,你的观点就很成问题。”

许多人将纽约大都会的顶极乐评家的日常生活想象成是五彩缤纷的:“他们随意地出入音乐厅或歌剧院,早早地离去,因为截稿时间已近。交稿之后,在高级酒巴里喝一杯香槟放松自己,与社交界和知识界的人士做些交谈。直到凌晨四点钟才上床,睡到中午,在‘艺术家咖啡馆’与帕瓦洛蒂共进午餐,告诉他昨晚《弄臣》中哪个音唱砸了;午饭之后顺便去霍罗维茨家小坐片刻,告诉他明年弹些什么;下午余下的时间与祖宾·梅塔共度,后者低声下气地向他请教如何指挥施特劳斯的某部交响曲。然后回家,戴上白领结坐进礼车,参加晚上的音乐活动。”

勋伯格说,那样的生活场景确实可以在某些乐评家的回忆录中读到,他们熟悉他们评论的每一个音乐家,与他们都是老朋友,经常一起聚餐和集会。但现在不同了,至少在《纽约时报》那里是不可能的。“我们当然要与许多音乐家会面,但那是在职业的基础上作访谈,作为新闻从业人员,要想方设法得到一切消息的来源,但那只是同事之间的关系,不是私人交情。”《纽约时报》不用任何演奏家或作曲家做乐评人。

勋伯格这种立场当然引起过质疑。多年前他曾在朱利亚音乐学院作过一次非正式的演讲,因为那里的学生认为他是纽约音乐圈里的神秘人物,非要见一见他。演讲后有一位学生问了一个很私人的问题:“我们听说你从来不与音乐家混在一块,为什么?是不是你比他们高明?”

勋伯格反问:“你学什么乐器,跟谁学?”

那位学生说:“钢琴,跟韦伯斯特。”

“现在你老实回答我,”勋伯格说,“假如你知道我与韦伯斯特先生是非常熟的朋友,你还相信我写的任何有关他的文字吗?”

那个男孩大概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一层,他呆了好一阵才坐下来。

实际上,作为一位《纽约时报》的乐评家,勋伯格从来没有活得像他所希望的那般潇洒和多姿多彩过。不仅仅是因为他自觉地与音乐家保持距离,而且报社每周五天的日程都是排得满满的,要读稿件、作采访、应付重大新闻、准备周年的纪念活动、记者招待会、回复读者来信。回到家里又要听录音,读乐谱,注意书刊杂志,研究音乐理论,以及准备每周的星期日专栏文章。